2018年8月20日 星期一

接失智長輩來家裡,如何規劃空間讓她/他住的心安?

最近遇到一對不到四十歲的姊妹申請住家諮詢,照顧她們倆長大的阿嬤,最近開始偶爾出現失憶、忘記關火關電燈的狀況。這對姊妹在台北從事貿易進出口相關事宜,在新北市某社區大樓購置了三十坪的住家,不婚不生的她們,原本就打算台北的家,要留一間房子,讓住在高雄的阿嬤偶爾來台北住住。

儘管如此,阿嬤卻從未在此過夜,「她比較傳統,覺得不應該給孫女照顧,起碼高雄還有姑姑、叔伯。而高雄老家的堂弟除了吃飯時間外,幾乎整天都躲房間,不太跟阿嬤聊天。」

近一年來,堂弟發現阿嬤煮的飯口味越來越重鹹、肉類也常煮到焦掉。有次他在房間內聞到焦味,到廚房發現茶壺在空燒,阿嬤已經外出買菜,事後堂弟跟阿嬤提到此事,一向疼孫的阿嬤,認為孫子在刁難她,出現暴怒哭泣的情形。

阿嬤漸失智 從高雄老家到台北定居的大挑戰


這對姊妹得知後,專程回高雄帶阿嬤到診所檢查,經診斷發現阿嬤可能有輕微失智的現象。姊妹召集家族成員討論,但叔伯姑姑皆表示已自顧不暇,堂弟更直接表明不願照顧。若阿嬤繼續待在高雄,盡管她大部分時間都可自主行動、照顧自己與孫子,仍極可能會因家人想要省麻煩省錢、而被送到品質堪憂的老人照護中心。

「雖然阿嬤老是說些重男輕女的話、房子也已轉給堂弟,但她始終是疼愛我們的。週末總會打電話問要不要回來,她矛盾於疼愛我們與傳統觀念之間,這點我們知道。」這對姊妹緊急擬定要接阿嬤來台北定居的計畫。

因早有準備會接阿嬤來住,姊妹當初在購屋時就選擇有管委會、電梯的住家大樓,雖然不是在阿嬤熟悉的透天厝一樓,但他們選擇在正好有交誼空間的樓層,讓阿嬤將來也可以到這個樓層的公共沙發區與人互動。

希望早點把阿嬤接來台北,這對姊妹詢問我住家空間適應的問題。「我們需要把磁磚地板換成阿嬤熟悉的透天磨石子地嗎?台北的家幾乎沒有裝潢,但老家有很多木造裝潢,我們也要裝潢成胡桃木那樣暗黑沈重的款式嗎?」因擔心阿嬤水土不服,姊妹們一開始還以為複製老家的模樣最能減輕阿嬤的反抗。

但是,台北新家的格局為方正的三房一廳,與高雄的狹窄街屋在空間感上本就截然不同,過多的深褐色裝潢也不符她們倆的喜好。姊姊計畫把有專屬衛浴的主臥讓給阿嬤住,裡面也規劃放張看護床,等看護申請到了,就會一起同住。她跟妹妹則改睡其他兩間臥房。

失智長者移居不一定要大翻修!不如放熟悉的物品讓環境親切

「不必為此而特地裝潢、犧牲自己對空間的偏好。但如果可以的話,把阿嬤時常使用的家具或物件一併帶上吧。」我列張清單,請姊妹們核對。基本上,就是羅列出一個人從起床到睡覺前,長年使用的物品。如果阿嬤有特別嗜好(例如使用十多年的國產麻將組、茶具組),即使不確定將來會不會用到,還是要帶來。

有些家庭為接老人家照顧,把家中進行大整理,讓家中變得少物、單純。這是很好的出發點,但只能作為基本條件。新環境若沒有放熟悉的物品,就如同空屋一樣,對老人家而言不但陌生、還過於冷漠,沒有互動、發揮自我存在價值的機會。
雖然老人家習慣的寢具花色可能跟現代風格不搭,但若能夠因此在新的地方住的心安,也是一種有效的環境適應方法。攝影_林黛羚

在可容許的範圍內,創造容易理解的親切環境,讓阿嬤感受到新環境的友善。透過姊妹們所拍攝的老家照片,發現阿嬤房間的房門寬度與台北新家的房門大小類似,只是阿嬤房門是木頭色+喇叭鎖,姊妹家三間臥室則都是白色木纖門+水平鎖。於是建議她們,把阿嬤房間的房門漆上深色木頭、水平鎖換上喇叭鎖,房門前、床旁邊、浴室門口,都暫時鋪上老家踏墊。

因此,當阿嬤被姊妹半哄半騙的帶來台北新家時,她踏進家門時,會換上她在高雄老家的硬底脫鞋,餐桌上擺著她每天都會使用的茶具組。她會看到客廳有她一直捨不得換的厚電視,窗邊桌几則有摺疊桌跟她的麻將組,客廳牆上掛著阿公跟她在阿里山的合照(之前也一直掛在高雄老家的客廳)、還掛著春桃水果行贈送的日曆、老家的時鐘。
每天都會使用的茶具組與茶葉,也一併帶到新居,
讓每天都要喝茶的老人家感到熟悉。攝影_林黛羚

阿嬤的新臥室,原本裝著姊妹從日本買來的正版吊燈,三段式照明是強中弱的暖黃光。但阿嬤高雄的房間是三尺長的兩支日光燈,散發著慘白色的光芒,睡覺時開到第三段,就是一顆暖色黃燈泡。

在我的建議下,姊妹會暫時把正版吊燈拆下、換上阿嬤習慣的燈,盡管從外人的角度來看並不舒適、也不美觀,但對阿嬤來說是親切的,就值得了。老書桌、老椅子也將一併搬過來。

在討論的過程中,我益發敬佩這對姊妹,阿嬤口頭上常常不自覺說出重男輕女等的傷人話語,她們擦擦眼淚之後,還是攬下照顧阿嬤的重責大任。為了照顧失智長輩,他們要調整諸多住家細節,卻絲毫不抱怨其他親戚。「抱怨沒辦法解決問題,父執輩的人沒人要接手,總不能丟下阿嬤不管吧?當初爸媽離我們而去,阿嬤也沒有丟下我們不管。」

接老人家、失智長輩來家中住,並不一定要把家裡大翻修(除非屋況需求),基本的無障礙輔助設備做到後,將空間陳設的簡單、親切、容易理解,就較能減緩老人家對空間變化的焦躁感,試試看吧!

本文由本人林黛羚所撰寫,原文刊載於 天下文化50+好好


→更多老後生活的居家靈感,請看阿羚新書《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
立即加入阿羚官方Line接收最新活動與專欄文章

加入好友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