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

羊年。大年初一有感

在輪了364天之後,大年初一再度來臨,如果沒有特別去定義的話,它就是跟其他所有的日子一樣尋常。

春節被設定成讓我們有機會與家人家族相聚、有理由互相關心問好的日子。雖然有些人會排斥長輩發問(薪水多少、什麼時候生小孩、有沒有女朋友、升遷了沒...),但他/她們也只不過是一年問一次、一兩年才碰一次面,而且他們會問的理由通常是不想冷場、希望創造話題,又不好意思問同輩,只好找我們晚輩詢問。身為晚輩,我們只要委婉回個含糊、幽默的答案即可。說真的,問完之後,他們真的會記得嗎?他們只是單純的關心,而也許真正在意的卻是我們...


保持適度的包容心,轉換角度、或者在長輩問我們前就先搶問,也許可以化解上述的尷尬。我們可以問問長輩最近還好嗎?有去哪裡玩?有沒有什麼好吃的美食可以推薦的?這叫「轉移話題」法。大約1分鐘之後,長輩們就已經沈醉在他最近的一次的美好回憶(也有可能是不好的回憶,例如他們社區的管委會主委多麼鴨霸、樓上住惡鄰之類,但總是都有話題可以聊)...

自從轉換做法後,我覺得與一年才能碰面一兩次的親戚相聚其實蠻難得。我喜歡追溯家族故事、瞭解族譜,每次透過團聚的時刻,我可以慢慢拼湊出家族的結構,認識我沒印象的遠房親戚(如果你回到祖厝的三合院,隨機出現了一位陌生人,就被指示要叫他三叔公,就會瞭解我在說什麼)。

我們的上幾代通常都努力生孩子,8個、13個、16個的都有聽過,有的再娶或二房,家族體系就更龐大(附帶一提,所以我不覺得我們這代要為高齡人口、少子化負責,該生的扣打都在上幾代用完了,我們這代的面臨的人口老化不是浩劫而是過程,讓台灣回到早前人口密度較舒適的程度,也許對人對環境都好)。在幾度詢問我爸媽,誰是誰、卻問到連他們都昏頭後,我覺得有必要用一張四開的圖紙,才有辦法把所有的近親遠親的組織圖列出。

昨天除夕,快九十歲的阿公邊吃年夜飯、邊感觸的用台語日語回憶過往、夾雜著必須被消音的語助詞。「阿BBB,小時候我媽做的竹筍鹹菜多下飯,現在都做不出這種口感,有夠BBB阿B。」阿公那代,也有許多俚語、透過自然現象預測天氣,「當陽光透過雲層往下照出光束,就表示即將下雨。
當早晨聽到某種鳥、某種蟲在叫(阿公有講出特定名稱,但講太快又講台語我記不下來),就表示今天下的是午後雷陣雨...」講得非常有智慧之際,他又說「但現在天氣都亂搞...巴嘎BB(←顯示為日語)...有時候準有時候不準...現在人心不古、大家都畫大餅...有夠巴嘎BB...」吃完飯就對我說「把電視打開轉到86台,布袋戲《西遊記》開始了。」繼續邊看邊罵,以前會覺得阿公兇、動不動就用丹田之力開罵國家社會大小事,二三十年來如一日,現在反而覺得可愛。

已過世的外公則是完全相反,說話輕聲、言詞總是正面鼓勵、不開罵,穿著日本鄉紳,他最常對我說的是「愛齁齁阿讀冊喔!」他是我心目中最美好的長輩形象。
我從以前的不太愛過年、到現在很喜歡陪八九十歲的長輩用不流利的台語問以前的事情...隨著時光流逝,我不知道還能夠有多少年能夠再問他們?還有多少事情他們會記得清楚、不會混淆?

有時候多少會懷念小時候的春節多麼熱鬧,遺憾著現在的春節多麼「不像過年」,但若能夠把握這幾天珍貴的春節假期,與不太熟的遠親、久未謀面的近親一起talking,適時的在長輩們聊天的空檔穿插幾句發問(不論是真的好奇、還是純粹要轉移話題以免焦點轉到自己身上),也許我們可以重新創造春節的意義。讓春節再次令人期待,讓它不再只是看不完的DVD、無止盡的塞車,而是與親友拜年交流、重新創造的關心與暖意!

(此文原發佈在阿羚的粉絲團,在部落格留存)

沒有留言: